【转】RNAi治疗: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复制链接]
查看: 1969|回复: 5
发表于 2011-1-11 15: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被发现以来,她已经顶着巨大的光环走过了十个春秋。的确,这一技术带给生命科学工作者无限期待:原理简单,操作简便,功能强大。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RNAi用于确定基因功能、高通量筛选信号途径基因;而在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投入到这一行业,产生诸多合作、技术转让和并购。这一新兴技术带动着RNA药物这一朝阳产业,迈着稳健的步伐昂首阔步于生物医药领域,显得风光无限。然而,我们真的已经解决了RNAi治疗面临的所有问题了吗?
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人对RNAi这一明星技术一般不会陌生,其原理也非常容易理解:只要有了小的双链干扰核苷酸(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这一“RNAi效应”的启动元件,中心法则中担任信使的mRNA显得“不堪一击”,信使没有了,蛋白也就没有了,具体功能也随之消失。如此简单的基因功能缺失技术,如果用到一些由于异常基因或者感染引起的疾病上,岂不是解决了目前新药研发步履维艰的问题?
RNAi治疗面临障碍
事实上,这的确是业内科学家和公众的期望。但是,siRNA的脱靶效应、siRNA的导入等实际问题一直是RNAi临床治疗的最大障碍。核酸药物,比传统的化学分子甚至蛋白质更容易被降解,没有适当的保护,必然会遭受体内众多“把守关卡的小兵”的攻击。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近期的一场RNAi治疗与免疫系统作用之争中管中窥豹,这场争论的一方是正在进行RNAi药物临床试验的公司,而另一方则是对RNAi持怀疑态度的部分科学家。
200842,纽约时报以《Study Is Setback for Some RNA-Based Drugs》为题,集中报道了Ambati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这一学术文章直接指出,处于临床研究的那些药物起作用的机理并不是特异性的RNAi,而是被siRNA激活了的免疫系统。这一消息对于治疗眼部疾病的RNAi药物甚至整个RNAi治疗界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很快就使一些从事RNAi治疗研究的公司股票“跌停”。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Ambati在这项研究中都做了些什么吧。Ambati是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从事眼科学的研究。在2008年的这一研究中,数据表明当时流行的治疗眼部血管增生疾病AMD(老年血管增生病变)的RNAi药物(主要靶向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A及其受体VEGFR1)与siRNA序列无关;靶向非哺乳动物基因、非表达基因、非基因组序列的21个碱基对长度或更长的siRNA,靶向促血管生成或抗血管生成因子的siRNA,以及理论上不会发生RNAisiRNA都可以在小鼠内起到和靶向VEGFsiRNA相同的治疗效果。Ambati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siRNA均通过细胞表面的Toll受体TLR3,诱导激活了γ-干扰素和白介素-12siRNA抑制血管增生需要至少21个碱基对长度。所有这些无疑都表明,所谓的RNAi特异性的抑制靶基因的表达都不是确凿无疑的,甚至可以怀疑siRNA是否进入了治疗靶点。
事情的真相确实是这样的吗?许多生物技术公司的老总们显然不同意这一点。很快,OPKO的执行总裁Samuel.J.Reich说他们公司的治疗眼疾的siRNA药物Bevasirnaib确实进入了细胞,但没有进入血液系统,这使得副作用达到最小。而最早从事RNAi治疗研究的单位之一Anlylam的执行总裁John Maraganore也表示,他们的实验数据证明其作用的确实是RNAi。当然还有MerckAllergen等公司都力挺RNAi治疗。不幸的是,OPKO进入三期临床研究的药物Bevasiranib,由于治疗效果不如已有的对照药物而终止了临床试验。这多少给RNAi治疗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其实,RNAi刺激免疫系统这一话题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有诸多这方面的文章不断发表。而随着RNAi治疗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问题必然是RNAi治疗必须攻克的堡垒。2008年下半年,Marjorie Robbins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Human Gene Therap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更是进一步表明:在流感病毒感染鼠模型中,siRNA的抗病毒活性来自免疫激活,而非原先预测的RNAi机制。该研究还总结比较了之前诸多研究使用的阴性对照——GFP对照,发现正是由于大家都使用了相同的GFP-siRNA序列,而这一段序列正好不能刺激免疫系统,所以造成了一种GFP-siRNA不起作用、特异性靶向siRNA可以通过RNAi沉默基因表达的错觉。更多的各种针对其他基因的siRNA,都可以通过刺激免疫系统而抑制病毒蛋白的表达,并且确实检测到了干扰素(IFN)等的升高。
难道这仅仅是特例吗?
显然,这方面的质疑不会是个别现象,未来这样的质疑也将持续,直到最终RNAi药物上市或者像反义技术一样没落。我们可以看到,在Robbins另一篇综述中,详细指出了siRNA与天然免疫的关系,分别阐述了siRNA刺激TLR免疫途径或者非TLR途径,并指出有关脱靶效应和毒性的问题。只有设计合理的实验,通过排除免疫系统的作用来证明RNAi的特异性沉默作用,才能为RNAi治疗正名。这将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许多科学家为此付出辛勤的汗水。
好消息是,除了Bevasiranib停止了临床研究外,其他几个进入临床的药物均显示出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MerckQucrk治疗AMD的药物均将要完成临床二期,Alnylam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药物ALN-RSV01临床二期显示了明显的抗病毒作用,有望进一步深入到三期临床。这是笔者最为关注的临床研究之一,一旦该药物取得重大突破,将极大提升整个RNAi治疗界的士气。当然,还有Calando公司治疗实体瘤的药物CALAA-01,代表着RNAi治疗应用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肿瘤。
国内方面,更多的力量集中在了有关RNAi的技术服务方面,有不少研究型公司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合成siRNA的能力,并有不少专注于RNAi药物导入的研究实体。在治疗方面,笔者调查了诸多从事RNAi研究的单位,发现国内还没有RNAi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总而言之,RNAi制剂要最终成为临床可用的药品,还是那句老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即使带着诺贝尔的光环,RNAi药物要想真正成为治疗上可用的产品,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未来几年,对RNAi治疗应用的挑战将会不断出现,除了导入困难是主要问题,非特异性免疫也将继续困扰科研工作者。
作为一名关注生物医药发展的“发烧友”,笔者除了期待技术突破给人类造福之外,也更关注这其中诸多可能导致整个技术全盘崩溃的那些细枝末节。我们将静心等待前沿科学带给我们的惊喜,期望道路是曲折的,但是革命最终还是成功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16: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RNAi治疗比较感兴趣,楼主能否给个原文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cuiwhu 的帖子

这篇帖子是转贴,RNA治疗的文章在PUBMED上可搜到很多,你可以自己看一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06: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RNAi结果很简单,内在机理太复杂,不好控制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阿平 的帖子

是呀,RNA进入的设定目标可能并非最终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 18: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一性很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