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骨细胞在骨质破坏过程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查看: 1342|回复: 0
发表于 2011-1-4 16: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骨吸收?  骨吸收(resorption of bone)过程是指破骨细胞的破骨过程。
  当骨组织的某处在一特定的时间需要重建时(如微创伤—疲劳骨等),先有一组破骨细胞被激活(包括单核前体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破骨细胞成熟、活性提高),迁移并粘附于吸收部位的矿化骨基质上(即矿化骨表面),融合成多核巨细胞,并发生极化。这种细胞与骨相对的膜形成皱褶缘(ruffled border),远离骨表面的膜则称为基侧膜(basalateral menbrane)。皱褶缘与骨表面之间的区域称为缝合区(sealing zone)(即电镜下的清亮区(clear zone)),它与骨表面紧密接触,构成有利于骨吸收的密闭腔隙。
  在破骨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的活动下,经皱褶缘排泌酸性物质,溶酶体酶、酸性蛋白酶在腔隙中逐渐积累,这就是有人称之为被激活中的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装置,从而提供了一个局部酸性微环境(这个微环境是由破骨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活动来实现的),并集中了一些骨吸收因子和酸性微循环累积的不同酸性水解酶,使骨基质中的无机质溶解,有机质崩解。这些溶解的产物——蛋白质和钙离子被吸收入破骨细胞内,再排出细胞外,转运至血循环。这就完成了骨吸收过程,即破骨细胞对旧骨的破骨作用。骨吸收完成时,该局部骨表面形成吸收陷窝,称骨陷窝。
  什么是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具有使骨吸收(bone resorption)的功能。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亦称bone-forming cells)在功能上相对应。二者协同,在骨骼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破骨细胞由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 MNGC)组成,直径100μm,含有2~50个核,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破骨细胞的数量较少,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胞浆嗜碱性但随着细胞的老化,渐变为嗜酸性。破骨细胞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细胞也参与骨吸收过程。
  血中的单核细胞或组织中的吞噬细胞不能转变成破骨细胞,因为所有这些细胞仅含有成熟的、不能分裂的、晚期的单核吞噬细胞,只有早期未成熟的增殖性单核吞噬细胞才是破骨细胞的前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