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澄宇:从事科研是很自然的事

[复制链接]
查看: 3516|回复: 0
发表于 2010-3-6 18: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象】
  如果因为蒋澄宇教授数次拒访就想当然地以为她脾气古怪不好亲近……同学们就大错特错了!即兴的获奖感言中她对在台下就坐的那群获得“未来科技之星”称号的 小姑娘们表现出了极大关心。也许,从不旁逸斜出的专注就是蒋教授一身正气最自然的来源吧。——松鼠会办公室实习生淳子
  
蒋 澄宇:从事科研是很自然的事
文∕张乔


高高的个子、温柔的笑容、优雅的妆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女士,却并不同于想象中严肃 端正的学术导师,而彰显出一位成熟女性的知性风范。寥寥数句对话,就将原本因紧张而忐忑的气氛化解开。
从清华园到实验室
不 轻易受访,也不肯将时间浪费于敷衍庞大的流程。忙碌的蒋教授在颁奖典礼上动情地说:“看到在座的很多未来的科技之星,让我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在清华附中 生物小组做科研的时候,那时候也参与了一些科协举办的活动,得到了一些科学的训练,1981年,北京市科协举办的中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 奖,那是我踏上科学之路的重要起步,也是第一步。”
其实也许可以追溯到更早。用蒋澄宇自己的话说:“我出生在知识分子的家庭,从事科学研究 是很自然的事”。父亲蒋宏燿五十年代从苏联归国后,便与北大毕业的母亲张立敏一起为两弹事业而忙碌,蒋澄宇自幼在清华园的姥姥家长大,姥姥负责衣食住行, 姥爷负责教育——姥爷张任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学成归来的水利学家。
在书香世家的熏陶,以及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引导下,1988年,她考 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之后,又远赴美国继续攻读。
从彼岸到祖国
  
  出国前的一次散步中,姥爷对蒋澄宇说:“你将来学成一定要回国,否则就不是我的孙女”。蒋澄宇一面吃惊“姥爷从未说过这么重的话”,一面抬杠:“科学不是 没有国界吗?”
姥爷说:“中国还落后,留在国外没出息,你一定要为中国的强大而努力,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等你3年,你拿到博士学位后就 回来”。
姥爷等了她3年零3个月离开,可惜到6年多后,蒋澄宇才获得了美国布朗大学细胞生物与生物化学系的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又去了 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系与麻省总医院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工作。家庭所带给她的严谨、细致、致信一直延续到她长大,进入科研领域,并且成为了她工作中最为重 要的特质。
2003年,赴美求学13年后,蒋澄宇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工作。那个年份和一个梦魇般的词汇关联:“SARS”。蒋澄 宇回国时,正赶上SARS流行,她便一头扎到了SARS传染病的研究中。
蒋澄宇长期致力于研究RNA病毒(包括SARS,禽流感,和艾博拉 等病毒)的致病机理,对呼吸衰竭等致病机理做了深入研究,阐述了SARS、禽流感、炭蛆杆菌和纳米材料等导致的呼吸衰竭的分子致病机理。
再 具体些——“阐明了SARS冠状病毒下调ACE2引起急性肺损伤的分子致病机理;解析了树突大分子纳米材料引起II型细胞凋亡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分子致病机 理;发现了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激活PPARγ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子药物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细胞》及《自然•医学》等杂志上,  所发论文总计他引次数超过2000次;此外,她还获得中、美、欧盟等国专利,曾独家转让世界排名前五名的制药公司。
科研当 娱乐
现在蒋澄宇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荧光蛋白技术针对已经证实的药物靶点建立一系列的高通量药物筛选 模型,现在已经建立了有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银屑病,痤疮等疾病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另一个方向就是研究重大传染性疾病致病机理及预防性药物的研发。正 是在蒋澄宇的实验室,进行了有关SARS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发。
现在她已经拥有了数不清的荣誉和头衔,然而对于这 一切她却似乎并不以为意。也许是自幼受到淡泊名利的姥爷影响;也许对于科学家来说,前方未知的谜题实在是太多,来不及回顾自己的历史,就已经要急忙的投入 到下一场研究之中去。
一位听过蒋澄宇讲“细胞学”的学生曾在博客里描述她:“一个很优雅的人,黑色毛衣,丝巾很好看。说话的声音很大,有很 多手势。遇到专业的术语时就会忍不住用英文来说,怕中文会解释不清楚。”
但是,这堂课还是让大部分学生觉得听不懂,但不妨碍课后学生追星般 的向她要签名。蒋澄宇先是征询对方的意见“要写什么”,对方想不出,蒋澄宇说就写建议吧,希望你们能把科研当成娱乐,乐在其中。

【蒋澄宇简历】
蒋澄宇,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学士, 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2006国家杰出青年奖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国务院获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得巾帼建功标兵;2008年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 年专家。
本文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