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笃正院士
男,安徽安庆市人,汉族,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 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 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1916年出生的叶笃正与中国的第一份气候纪录同年。88年后,作为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 中国近代动力气象学创始人之一的叶笃正因其对地球命运的长期关注和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气象学界的最高荣誉。“科技工作如同一出需要众多演员协调表演的戏 剧,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研究”,叶笃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在这位将“求实、认真”奉为人生信条的科学家看来,无论是那面印有世界气象组织徽章、14克拉的金牌奖章、还是10000瑞士法郎的奖金都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中国大气物理科学家群体。
叶笃正如今已是一位“广受尊敬、世界闻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语)的科学家,但他最引以为豪的始终是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1940年,叶笃正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留学美国。1948年,叶笃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得到了一份年薪4300美金的工作。当时,美国的大学教授年薪不过5000美金左右。
然而,优厚的待遇并没有将叶笃正留在美国。1950年,叶笃正经香港回到中国大陆。在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刻,叶笃正泪留满面,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家了”。
也许是故乡的土地为叶笃正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中,叶笃正在大气动 力学、大气环流、气候学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成就卓著,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最先提出的大气长波频散理论至今仍用于天气预报,而“夏季高原为 热源”和“大气环流有季节性变化”的理论均已成为大气科学方面的经典。现在,年事已高的叶笃正仍然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可 是时间总是不够用”,他说。
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旨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并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多年来总是随身带着本子,将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记下来,并敦促 自己尽快行动。“我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完成大部分计划,人生将没有遗憾”,他说。多年来,作为学术大家的叶笃正不遗余力 地培养学生、提携后辈,至今桃李满天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法罗在24日的颁奖仪式上特别提到,“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 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拿到多项国外科技奖项和中国几乎所有科技大奖的叶笃正已经记不得自己确切的获奖次数,但却始终 对把奖金捐出来乐此不疲。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 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重要论文著作
其中代表性著作有:
1、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 J.of Mer., 美国,1949。
2、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科学出版社,1958,与朱抱真合著。
3、大气中适应问题,科学出版社,1961年,与李麦村合著。
4、青藏高原加热作用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初步模拟试验,中国科学,1974,与张捷迁合作。
5、青藏高原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79,与高由禧等合著。
6、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ales in the atmospheric motions, J.of Meteor Soc of Japan,1982与李麦村合著。
7、The effect soil moisture on short-term climate and hydrology change—a numerical experiment, Mon.Wea.Rev.,1984,with Dr. Witherald et al.
8、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summer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大气科学,1988,大气所60周年纪念刊。<a name="4">主要荣誉奖项
主要获奖情况: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