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静艺:女科学家,可以更美的……

[复制链接]
查看: 3426|回复: 0
发表于 2010-3-6 18: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左起:施静艺、施的导师陈赛娟、兰珍珍))
一周前,循着通知上的说法,找到中 科院院部711房间,一堆记者和摄像机的包 围中,还是很容易地辨识出施静艺,高挑而清瘦的身材、热闹间略带懵懂的眼神,还有稍稍嘟起而显微倔的嘴唇。
再一周前,施静艺脱下日常的休闲打 扮,换上中式礼服。32岁的她,作为本届唯一来自中国的获奖者,在巴黎被授予了第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并在颁奖典礼 上发言,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在白血病研究上的成果以及她个人的主要研究领域。

我们在另一间会议室等 待,一会儿,施静艺来了,找了个空位子就坐下。大家围满一个会议桌,不像是传说中的媒体见面会,倒像一个单位的同事们:我们开会哈,谁先说几句?
一场会议中,先发言的一般是领导。照片中,这位身着灰色套装的女士是欧莱雅中国区的副总 裁兰珍珍女士,脸上满是热情又从容的笑意。因为有要务赶去机场飞赴巴黎,她站在桌前匆匆讲了几句,言简意赅:目前国内的女性科学家还是相对较少,希望能将 她们最动人的女性美尽量多地展示给公众。

俩人的窈窕身材很搭吧?
贾鹤鹏老师跟她开玩笑:巴黎机场罢 工结束了么?
已经踏出门外 的兰珍珍转回来:如果他们还在罢工,我就回来和你们一起吃午饭。


欧 莱雅(中国)有 限公司对外交流及公共事务部总监杨晴红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漂亮的PPT。
这个主题为“人们对科学和科研事业认知的全球情况”的PPT,是欧莱雅公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成的,在全球10个国家分别采集了1千个样本。
第一个问题是“科学是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全球84%的被访者回答为“是”,其中,中国有94%的人都认为“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另一方面,44%的 被访者对科学表示担忧,或者害怕。他们觉得科学是让人很畏惧的一个事物。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最低,只有22%的中国人认为“科学让人畏惧”。最高的是南非,63%的人对科学有恐惧感,另外,这一比例在美国、英国也非常高。
至于那些对于科学表示担忧的人,科学对他们代表了什么呢?69%的人认为科学是完全未知的世界,45%的人认为科学会带来危险的结果。
以下哪个形容词描述对科学的感觉?57%的 人认为科学“有启发性”,49%认为“有意 义”。
在中国,觉得科学有启发性的人占到69%——他们觉得科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你曾经梦想成为科学家吗?64%的 中国人都梦想成为科学家,小时候老师问大家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大家那个时候都非常有激情要成为科学家,64%的比例就是这么来的。而在一些发达国 家如法国、英国只有24%左右的人想成为科学家,美国的也不高。
你 会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十个国家的平均值是71%,中国的为78%。这一道题目中,反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答案比例会更加高,而发达国家比例相对 来说低一些。

——你认为对于女性科研工作是理想的职业吗?
——90%的被访者认为,科研工作对男性和女性没有区别。
从这一简单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对社会的重要性,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科学与我们日常 生活是息息相关;但同时,公众对科学又缺乏了解。
杨 晴红给了这样的总结:“这是我们为什么今天组织媒体的专访会,是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把我们科学的知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让大 家觉得科学不是那么令人畏惧的,科学是非常有意思的学科,虽然很艰难,但是还有趣味,对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对未来的期望,可以看到 许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更多的信息沟通,借助媒体的力量,可以提高科学的可接近性,同时我们树立优秀科学家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将科学带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我们简单的调研结果分享。

———————————— 分割线需要理由吗?————————————

施 静艺来了~
另外,敬请自动 忽略YY拙劣的摄影技术。再另外,对不起,相机故障,因此只拍到这一张。
施静艺的开场白——
这次法国之旅,参加这个组织得非常高效和细致的开幕式,对我来说,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机 遇,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机会。让我开阔了眼界,能够有机会接触其他国家那么优秀的女性科学工作者,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一些人性光辉,除了她们取得的科研成 就,以及她们看科学问题的角度,包括他们对自己国家现状的担忧,以及他们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能够积极地面对和探索,我觉得收获很大。
欧莱雅通过举办这次活动,传递给我许多的信息,接下来,我有义务把这些信息继续传播下 去,让从事科研的女性工作者,和想选择这个职业的女性更多的参考、建议,让她们能够更有信心、更快乐地投入这个事业中,不断成长,不断有所收获。
(画外音:哎呀~好客气~)
PS:我要说,真的很喜欢听她说话,思维缜密,嗯啊之类的语气词很少。
好,现在进入群访时间!学术的、时尚的、专业的、八卦的……施静艺,接招吧!
YY你 刚刚说到,与国外的女科学家进行了交流,会有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你可以讲一件具体的例子吗?
施静艺:五位获得大奖的女科学家都让我觉得很钦佩,她 们工作的那些领域,一些是男性占主导的,而且在中国,也不是有许多的女性从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南非的获奖者,她给我的感觉是,或许她的国家和研究氛围,各方面的 环境不是很好,甚至还处于困难的阶段,但是她非常乐观,她对一些科学的见解也非常独到,她说到一个问题,科学这个东西不是等思想意识形态形成了以后才认识 它,而是从小就应该有一个认识,从点滴中认识。生活是科学滋养的土壤,而不是长大以后接触学科,说那是科学,不是这样的。在很小的时候,早到女孩子刚刚出 生,有了对外界的认识,就应该灌输科学对她意味着什么,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她鼓励她的孩子去创造、破坏,再鼓励她把它们拼接起来,组装起来,他觉得这 个过程就是科学。这个想法与国内不太一样,国内有另外一种教育方式,老师和家长会对孩子说,这个东西大家都要爱护它,尽量不要破坏它,但是从分析的角度和 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各有各的优势,但是你可以感觉到她们的角度不一样,对她们起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YY:你 会采用这种教育吗?(穷追猛打地)

施 静艺:我觉得非常好。(……太极推手)

插播八卦时间(感谢其他提问者,抱歉无法精确标注姓名了。):

Q:你有孩子吗?

施:我还没有。

Q:你有男朋友吗?
施:我结婚了。

Q:除了你平时的想法和 科研工作,平时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你也喜欢逛街吗,毕竟爱美是女性的天性,你从事的工作更多与数据、仪器打交道。工作中的你对这方面的要求多吗?

施:我与其他的女孩子差不多,有机会也会出去逛街, 受制于时间的限制,我现在发现上网买东西更方便一些,与别的女孩子没有太多的不一样。就算你不在那边操作,也需要阅读文献,去想,所以这些时间花的比较 多。
Q:怎 么平衡你的工作,支持你的工作?

施:与 我同一个专业的,他是临床医生。

Q:他 在你的科研中起了什么作用?

施:我 们两个人很像的。对许多问题的想法也挺像的,我们有许多的共同话题,我们探讨一些科学的问题,不为人知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我们也觉得非常有意 思。

欣 宇:你典型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施静艺:根据实验,有时候是处理数据,有时候是操作。操作的时候 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想问题,但是必须要有思路。并不是每天就在那边不停地操作,自己也需要体力和能力。

贾鹤鹏老师:我问点和你专 业相关的吧。你的研究提到了陈竺和陈赛娟联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细胞的白血病,你的研究在他们研究基础之上有哪些提高?

第二,现在陈竺和陈赛娟的研究主要在摸索全反式维甲酸与各种 砷剂的尝试,你现在是基因甲基化的观察,这与砷剂的药物使用有什么关系,通过你的研究会合理的指导砷剂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的合理性?

施 静艺: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时候,许多原来的工作在基因组方面寻找一些染色体和基因突变,以及急性髓系和慢性髓细胞的情况。

因为基因组整个遗传信息上面有破坏,有异常。这种异常是很难 用药物直接干预或者把错误的信息纠正过来的,可能通过下游的药物抑制它。表观遗传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认为基因序列不存在错误,只是一个错误的修饰,好比在 写字的时候,有一些错误的标注,如果你一旦找到他以后,可以用一些方法擦掉摸掉。这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研究一个问题,这样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和全面。

第 二个问题,我们在尝试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共同作用于一种疾病,希望对疗效有所帮忙,和用砷剂和一些化疗药物,以及维甲酸就是通过药物组合,减少一些药物 的毒副作用。砷剂为什么要与别的药一起用,是本身有毒性。希望这样最大程度地发挥砷剂的作用,又尽量避免其副作用。

通过表观遗传学,能够做到一些小分子的干预物,通过不同的组 合机制用药,使药的作用最大发挥。中西药的结合,对治疗非常有帮助。


贾鹤鹏:找到的这个小分子是补充进现在的药物中,还是独立做出有 基因表达功能?

施 静艺:独立研究已经有一些作用,发现与其他的药合用的话,药效可以最大地发挥。


贾鹤鹏:陈竺与陈赛娟老师 的研究中,除了比较明确向三氧化二砷等,这些药物的就比较复杂了。砷是中药中比较少的部分,能够有这么明确的单一成份?

施静艺:我们现在通过各 种方法,尽量把中药的成份摸索清楚。如果这个中药成份不适合被人体应用的话,我们希望改造它,希望能够被病人使用。

我们也在尝试砷剂,甚至原来在化疗中效果特别好的一种中药成 份,我们也希望通过找寻这些机制,许多中药的机制不明确,到底通过什么通路起作用,我们还是希望通过细致的研究,找到真正起效的机制通路,更好地发挥它的 作用。

因为中药现 在目前来说,药物成份各方面不明确的话,是阻碍应用的最大难题。

Q:你从导师陈赛娟身上学到什么?

施:她们当时的条件很艰 苦,她们的那种艰苦精神,我们现在很难听到的,偶尔听说一两件事的时候很震撼。当时艰苦到那样的程度,我很难想象,换成我在当时,我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比方说,现在的科研条件硬件非常好了,想作任何实验,各种仪 器都在手边,对她们当时来讲,她们要在低温的情况下取一个样本,她们要骑自行车走很远才能取一个样本,骑自行车到像机场那么远的地方拿到低温的东西,我觉 得难以想象。就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她们需要花费那么大的精力,而我们现在制冰机就在实验室的水槽边。而她们需要走那么长的路。太不容易了,我们现在 没有太提出什么各式各样的理由说这个做不了,那个做不了。

YY:但又有说法,创业难,守业更难。你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什 么新的或更大的压力吗?

施 静艺:她们的首创辉煌对我们来说是激励,也是压力:我们如何有更新的突破呢?因为不能躺在原来的成果上,国外在你的发表结果上再研究, 可能水平比你高,我们就要想怎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YY:这种压力是来自同行竞争吗?

施静艺:主要因为我们要 较一把劲。要比他们做的更好,一些东西是我们原创的,如果我们最后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出更多的结果的话,我们也会汗颜,这是我们做工作的动力,要把原来的东 西守住,把已经有的东西尽可能提升上去。

YY:大 多数女性科学家获奖的领域在生物、化学,似乎物理、天文比较少?你和其他获奖者在一起讨论过这些话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施静艺:这个话题我们 09年获奖者在一起讨论过这个话题,每个国家的获奖者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都有一个认同感,似乎是社会上给大家一个强加的意识,认为女性从事那些方面比较 好,那些方面比较适合,从男性生理等角度来说,从事那方面的研究比较好。

其实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被突破的,有一个阿根廷的获奖者提到,当初她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和各方 面给她施加的压力,你是女孩子,应该怎么样,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你。她的父亲说,你可以摈弃一切想法,只要你愿意,你有兴趣,就可以朝着一切的方 向努力。

……

好,本次QA节目先放送到这里。更多精彩问答敬请期待稍后的 人物专栏!

接 下来,我们跟着施静艺去了一个更好玩的地方——杨澜的会客厅,也就是《天下女人》的演播室。

对于很少 接触电视台工作的同学,比如没见过世面的YY来 说,这是个很新奇的经历。

热 烈感谢《天下女人》节目组提供现场花絮照片,特别是梁萌和贝贝两位MM的热心帮助~!


为 了上镜效果更理想,最好换上色调更暖更柔和的衣服。再次看到施静艺,她化了妆,换上了粉红色衬衫、奶茶色长裙,还有淡米色的尖头凉鞋。
松鼠会的两头特派记者欣宇和YY没 有坐观众席,宁可站在拍摄范围外的一小块空间,也不愿忍受聚光灯的烧烤。疲惫的俩人人不时蹲下、站起、蹲下以调节身体,一面不忘交流各自观察所得:长裙没 有熨好,有些皱,但施静艺的风度坦然从容,尤其在那么耀眼的灯光下还镇定自若……
YY正 在YY着传说中的“腹有医书气自华”……
节目录罢,施静艺绕过幕布下台,揪着衣襟向我们比划:你看,后背上全是汗!

在之前的交流中,施静艺曾提到受父亲的影响最大,父亲在医院工作,但不是医生。
“他因为在医院工作过,知道医院的环境和体系。平时的话都是 点滴的鼓励,希望我尽量地努力做,有新的突破,能把我经过高等教育学习的知识,转化成一些实践,能够实际应用。甚至有时候从他的角度,他会提一些建议,那 些建议许多不可行,他只是提出一些想法,让我借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发。”
在《天下女人》节目现场,杨澜也同施静艺聊起了父亲的话题,说起往事:作为厨师的父亲,每 次看望女儿都带去美食。

杨澜:“那你还怎么这么瘦?”
施静艺:“……其实做实验压力很大的。”

一面跟随这些温情的花絮神游,一面惋惜这么八卦又问到人心坎里的问题怎么不是自己问出来 的一面感叹:要不怎么她才是杨澜!

其 实,那天下午有两位女科学家坐到了杨澜的客厅。在化妆间与演播室间的走廊上,施静艺遇到一位已化好妆的女士,中长的卷发,花枝团绕的旗袍,蝴蝶图案的高跟 鞋反射着古雅的光泽。
听施静艺和她聊天,才突 然意识到:噢!这就是传说中的侯亚梅女士了。
【新 闻背景资料】
“2000年,侯亚梅的文章登上了美国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的封面,文中驳斥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假设——东亚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适应能力。由此引起国际轰 动,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进行重新评估。”
先 一场录制节目的侯亚梅女士是中科院古脊椎生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2004年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的获得者。据报道,当年她“挂着鲜艳的橘色 大耳环,穿着同样色系的灯笼裤,挎着时髦的小坤包去了组委会下榻的宾馆。就连见多识广的中国日报记者都表示,惊讶得下巴快要掉了……”
其实,风吹日晒的野外奔波、发 掘……侯亚梅的工作性质非常不利于女性保养。但是我相信,她的美丽并不止于她的卷发和旗袍,还有她面对古老的发掘物时的深思苦索。
就像施静艺身着中式礼服站在奖台的潇洒,还有她手持试管的凝眉。
就像杨澜端坐聚光灯下沙发上的淡定,还有她阅读采访对象资料的悉心。
我愿 以这段对话做个收尾——
有 记者问施静艺:你如何看待美丽这个概念呢?

施 静艺说:“对于女性来说,美丽可以很外在,散发自内心的气质是美丽真正的体现。我在法国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身边的女性,包括欧莱雅的同事,他们给我的感 觉是特别的高雅、特别的美丽,不是在于过多的修饰,而是发自内心的自信,以及对于工作的积极状态,这是散发美丽的真正源头。”




作者 科学松鼠会 小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