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 Dai SQ 教授的《基金申请笔谈》-2

[复制链接]
查看: 2888|回复: 1
发表于 2010-2-6 1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通盘考虑 缜密选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选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对项目的主攻方向,申请就成功了一半。

我经常与青年朋友说,选定一个课题之前,先要反复思量,缜密行事,问自己如下十个问题,即“选题十问”:
1.
你选的基础研究课题对社会发展、学科进展有何裨益?
2.
该选题是否处于当今学科发展前沿领域?
3.
该研究方向国内外有多少人在关注?著名课题组何在?
4.
该方向每年发表论文、专著、专利总量约为多少?
5.
该课题已有多少主要研究成果?
6.
国内外的有关权威人士何在?有何成果?见解如何?
7.
该课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研究热点何在?
8.
你对该课题是否极感兴趣?
9.
你是否有能力和潜质去完成所选课题?
10.
该课题能否在八至十年内成为你的主攻方向?
现对上述问题逐个剖析如下:

一个问题涉及项目选题的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开发性应用研究一般不在资助之列。选题时应考虑所做的研究是否
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否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是否能为之添砖
加瓦。写申请书的立项依据时对此必须有明晰的说法。
第二个问题涉及选题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必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在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注意到,一个热点问题的“热度”大致能维持10~20年,一旦关键问题有了眉目,必定迅速“降温”,此时再要“跟进”就为时已晚了。例如,1960~1970年代的孤立子问题、混沌问题炙手可热,目前只剩下少数“难啃的骨头”,只有少数几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在盯住不放,孜孜以求。已经热了十多年的纳米力学问题也已经开始降温了。
第三、第四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相关。一个课题的研究者总数和成果总量是该课题的关注度的量化指标。研究表明,这两个数字随时间的演化大致呈正态分布,通常有明显的峰值,我们应在曲线的上升期抓住这一课题,才有可能掘得“第一桶金”,申请基金的成功率也较高。可以采用EI之类的检索工具(如EI的Engineering Village)
获取这类演化信息,更应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阅读近期文献,把握课题的“热度”,如果在会议或期刊上相关的论文(尤其是国外论文)已寥寥无几,说明该
课题已脱离了大众的视线,千万别在千军万马过了万重山后再去“跟风”;青年博士喜欢拿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对此必须仔细分析,要确定导师四五
年前给你的题目是否还是热点,若热度已退,则必须调整或更换课题。如果已经认定问题确实有前沿性和重要性,则需要进一步掌握有关研究者、课题组、主要成果
的细节。
第五~七个问题是为了细化选题目标。在充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搞清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再从中选出自己的一两个主攻方向。抓住处于open状态的关键问题“做文章”,是申请成功的诀窍之一。

后三个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北京人爱说,有钱难买“愿意”,对任何选题,只有喜欢它,热爱它,才有可能做好,如果你从内心讨厌某个课题,就千万不要去碰
它,当然,“感情”可以慢慢“培养”,但若有别的合适“对象”,以避开此课题为宜;而且选题的大小和难度必须适当,申请者若有素质和能力在预期的有限时间
内实现有限的目标,就可吞而食之,不然,“高中”了一时欢喜,小心日后交不了账!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具体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做上8~10年工作,所以,一旦选定课题,就应以此为自己科研的主要关注点,准备干它十年、八年,而后再考虑转换研究方向。长期固守一个研究方向决非上策,频繁更换科研方向则必将一事无成。
假如面临多种选择,你把上述问题思索清楚了,就可以从中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
我在2009-02-02公布的博文“交通流研究和技术科学思想”里谈了自己选定交通流研究方向的心路历程,可供博友们参考。
最后,再谈一个选题的“问题驱动”特征。据我了解,目前基金委特别强调研究课题的问题驱动,而非方法驱动。特别在力学类申请中,通常希望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纯粹方法研究的选题很难中标(当然,软件专项不在此列),如果你以“关于……的方法(或技术)”为项目名称来申请基金项目,一般十有九不准,这是我长期观察的结果。其它学科的情况不大了解,但在全世界科研采取“问题主义”方法论的情势下,看来是基金申请的一种发展趋势,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数学类的申请。

建议高校里的朋友们从节后上班到寒假之前,集中精力把本文所说的事情做好,没有必要急吼吼地动笔写申请书:因为欲速则不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17: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好好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